【公聽會後花絮:沒拿出來的道具】
 💡昨天,我們正式發出上週視障導引公聽會的決議給與會的單位了,希望與會的各單位繼續努力辦理。在這裡,想跟大家分享一些籌備公聽會的點滴。
 🤔大家有沒有注意過身邊的導盲磚長什麼樣子?使用了什麼樣的顏色、材質,點狀或帶狀又是如何設計的呢?
 🧠為了籌備公聽會,我們不僅與行政單位多次溝通,也不斷與視障團體討論需求。導盲磚就像是初一十五的月亮,在人行道、公園、捷運月台或是學校,常常都不一樣,正反映了缺乏標準規範的設計問題。此外,少部份的捷運站使用凹槽式的導盲磚,不過視障朋友們也跟我們反映過,凸出式比凹槽式更容易辨識。
 👌除了不斷的溝通協調,我們更自己動手做,完成了1:1的點狀警示磚與帶狀引導磚樣板。經過與特教專家諮詢,並參考目前最為專家認可的「台北市新建大型公有建築物無障礙設施諮詢小組審查報告書」,設計的樣板凸起高度0.3公分、側邊為圓滑斜下,不僅減少輪椅使用者行駛時的跳動,更讓手杖容易辨識、發揮引導效果,讓視障朋友能夠安心自主地行動。
 ✊最後,我們要強調,從視障者乃至於人的需求出發,才能確保公共生活的參與。近六十年前,珍‧雅各(Jane Jacobs)以《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》一書,強調都市規劃應配合人的需求,強化人際互動來豐富城市中的公共生活,影響了往後無數的規劃者。時過境遷,至今仍不是所有人都能平等參與社會;我們有責任了解人們的需求,建置包含視障的無障礙服務基礎設施,充實人們的生活,才能真正落實人權保障。